中醫(yī)治療矮小癥的思路
矮小癥是指身高低于同種族、同地區(qū)、同性別、同年齡健康兒童2個標準差(- 2SD)或第三百分位以下為主要臨床表現(xiàn)的病證。
中醫(yī)認為人體的生長有賴于腎精的填髓與充養(yǎng),即腎主骨生髓,促生長,若先天胎稟怯弱,腎精虧虛,骨髓生化乏源,腎氣薄弱,骨之生長緩慢,則身材矮小;又脾為“后天之本”、“氣血生化之源”,小兒生長發(fā)育所需營養(yǎng)全賴脾之水谷精微吸收運化與氣血供給,若后天飲食失節(jié),或因疾病影響,脾之化源低下,運化失常,氣血不足,五臟失養(yǎng),則生長發(fā)育緩慢;又肝藏血,在體合筋,肝血充足,筋得其養(yǎng),若肝血虧虛,筋骨失養(yǎng),也可導致生長慢,身材矮。最后心主血脈,若心血不足,腦髓失充,心不守舍,則夜寐不安,影響生長發(fā)育。
矮小癥雖然都有生長緩慢,身材矮小,但辨證時有腎虛、脾虛、肝血虛、
心血虛之不同。其中,腎虛有腎陰虛、腎氣不足,脾虛主要是指脾運不足,肝血虛則是指筋骨失于榮養(yǎng),
心血虛則是指神失所養(yǎng)、夜寐不安。
通常矮小癥出現(xiàn)在出生時或自幼矮小,多與腎虛有關;營養(yǎng)不足、生長緩慢多與脾虛、肝血虛有關;而睡眠不足、智力低下多與
心血虛相關。矮小癥臨床表現(xiàn)雖各有側(cè)重與兼夾,但辨證時必須清楚地意識到矮小癥之本是腎虛脾虛,而肝血虛、
心血虛則為標。
在辨證論治的同時,日常的調(diào)護也很重要
①全面的營養(yǎng)。每天要攝入足夠的蛋白質(zhì)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膳食纖維、維生素、無機鹽和水,這些營養(yǎng)均存在于糧食、蛋類、肉類、奶類、蔬菜和水果等食品中,做到不偏食挑食。
②合理的鍛煉。體育活動是增強體質(zhì),促進身體發(fā)育最有效的方法,每天適當?shù)腻憻捇顒?如跳繩、打籃球、摸高等能明顯改善身高情況。
③充足的睡眠。生長激素的分泌高峰在深睡
眠中,長高更是在晚上進行,充足的睡眠是長高的必備條件。
④愉悅的精神。現(xiàn)代心理學家研究認為精神、情緒等因素可影響長高。平和愉悅的環(huán)境可以讓孩子健康成長。父母離異、家庭吵鬧等會使孩子自卑、孤僻、煩躁、食欲不振等,影響生長發(fā)育。
⑤說服家長積極配合醫(yī)生的各項檢查,配合醫(yī)生
長期做好各項治療措施,克服患兒不必要的恐懼心理,同時保護孩子的自尊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