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海地區(qū)室間隔缺損和動脈導管未閉合并重度肺動脈高壓的分期治療
資料與方法1資料男2例,女3例,年齡23歲~38歲,體重(45~67)kg,均有“心悸、胸悶”癥狀,心電圖“右心室肥厚”2例、“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”1例、“左室肥厚”2例:心胸比率(C/T)0.55~0.63(平均0.58?0. 03):超聲心動圖提示VSD為膜周部、嵴下型,VSD直徑(1.8~2.5)cm, PDA直徑(1.0~1.5)cm,動脈水平左向右分流或雙向分流以左向右分流為主,肺動脈平均壓(MPAP)69?8mmHg術前均給予口服強心、利尿、西地那非治療,靜脈給予硝普鈉、前列地爾降肺動脈壓治療。
2 方法 一期治療在介入導管室行PDA介入封堵治療。患者在局麻下穿刺動、股靜脈并置入6F鞘管,行降主動脈造影,確定PDA的大小、形態(tài)、位置。然后經(jīng)股靜脈鞘管送多功能導管至右心房,操縱導管經(jīng)三尖瓣進入右心室及肺動脈,分別測量主肺動脈及左右肺動脈的壓力,抽血氣測定血氧含量,計算肺循環(huán)血流量與體循環(huán)血流量比值(pulmonary-to-systemic flow ratio,Qp/Qs)及全肺動脈阻力(PVR)。
選取大小合適的封堵傘(選擇較PDA最窄處大2mm~4mm的封堵傘),本組選用16(14)mm封堵傘3例,18(16)mm2例,經(jīng)輸送鞘管送至降主動脈,先打開封堵傘前盤及部分腰部,回撤系統(tǒng)使前盤緊貼PDA后再放出全部封堵器,再次行降主動脈造影評估效果滿意后釋放封堵器。重復心導管檢查,再次計算封堵成功后肺動脈平均壓、Qp/Qs及全肺動脈阻力。撤出鞘管,局部加壓包扎止血后返回病房。進行介入治療后肺動脈平均壓、Qp/Qs、全肺動脈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。術后繼續(xù)口服強心、利尿、降肺動脈壓藥物。
二期治療在一期治療后(3~6)個月進行,在全身麻醉下,胸正中切口,建立體外循環(huán),全身降溫至28℃~30℃時阻斷循環(huán),應用自體心包片,4-0聚丙烯線(prolene)連續(xù)縫合修補室間隔缺損。中止體外循環(huán)后,測定主動脈壓及肺動脈壓比值,肺動脈平均壓下降為(32?8)mmHg。術后回監(jiān)護室,術后給予硝普鈉、前列地爾降肺動脈壓治療,延長呼吸機輔助時間,預防肺動脈高壓危象發(fā)生。
出院后繼續(xù)口服強心、利尿藥物及西地那非降肺動脈壓,術后1、3、6月、1年隨訪,檢查心電圖及超聲心動圖,觀察心律變化、封堵器形態(tài)、有無殘余分流及肺動脈壓下降情況。
結 果
PDA平均介入治療時間(42?9)min,封堵成功率100%,一期治療住院時間(6~8)天,二期治療在一期治療后(3~6)月進行。5例患者術后無其他并發(fā)癥,出院后未出現(xiàn)右心衰竭和死亡。
出院后繼續(xù)口服強心、利尿藥物及西地那非降肺動脈壓,術后1、3、6月、1年隨訪,檢查心電圖及超聲心動圖,觀察癥狀、心律變化、封堵器形態(tài)、有無殘余分流及肺動脈壓下降情況,隨訪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現(xiàn)右心衰竭和死亡。
討 論
青海地處青藏高原東部,由于缺氧、寒冷、干燥等不利因素影響,先天性心臟病發(fā)病率高,由于低氧環(huán)境,肺動脈高壓出現(xiàn)時間較早,很多VSD和PDA患者出現(xiàn)癥狀后才來就診時常合并中重度肺動脈高壓,對于此類病人,手術的方法和時機選擇非常重要。自從介入封堵治療出現(xiàn)以來,單純PDA封堵治療已成為PDA 治療的首選方法,部分VSD也能通過介入來治療,我們選擇不能同期行介入治療的VSD和PDA合并重度肺動脈高壓的患者,我們嘗試通過分期PDA介入治療和VSD手術治療的復合治療方法,并進行了隨訪,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。
我們有以下體會:①、第一期PDA介入封堵治療,介入治療具有時間短、創(chuàng)傷小、恢復快等特點,同時,介入治療中還可以測肺動脈壓,行心導管檢查,為判斷手術指征及進一步治療提供了依據(jù)。我們在PDA封堵時嚴格測量肺動脈壓和主動脈壓比值,然后行PDA試封堵,觀測肺動脈壓、右心室壓是否會上升,主動脈壓、氧飽和度是否會下降,進行心導管檢查,以鑒別是動力性肺動脈高壓還是阻力性肺動脈高壓,再決定釋放封堵器,本組病人術后肺動脈壓和肺循環(huán)阻力均明顯下降,降低程度有顯著性意義,提示為動力性肺動脈高壓,能進行介入治療和二期手術治療,我們選擇二期手術治療在一期治療后3~6月,期間口服強心、利尿藥物及西地那非降肺動脈壓治療,以使二期治療更安全:②、二期手術治療VSD,因減少了體外循環(huán)下行PDA閉合所需的時間,大大節(jié)省了手術時間,避免了并發(fā)癥發(fā)生的幾率。
分期復合治療的適應證的選擇:對于心內(nèi)分流或動脈水平分流為右向左分流的患者不能行分期復合治療,此類患者已發(fā)展為阻力性肺動脈高壓、艾森曼格綜合征,為手術禁忌癥。對于PDA較小的VSD患者,也不必行分期復合治療,同期手術治療是一種定型的治療方法,手術風險也低。
VSD伴有PDA,合并重度肺動脈高壓的病人,PDA較粗,我們在PDA封堵時測量肺動脈壓和主動脈壓比值,行PDA試封堵,觀測肺動脈壓、右心室壓是否會上升,主動脈壓、氧飽和度是否會下降,進行心導管檢查,以鑒別是動力性肺動脈高壓還是阻力性肺動脈高壓,本組病人術后肺動脈壓和肺循環(huán)阻力均明顯下降,提示為動力性肺動脈高壓,提示可以行分期復合治療。術后患者應注意休息,避免劇烈活動,并繼續(xù)降肺動脈壓治療。
綜上所述,VSD伴有PDA,合并重度肺動脈高壓的患者經(jīng)介入封堵治療加擇期外科手術的分期治療是安全、有效的,能夠成為此類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法,只有嚴格掌握適應證,才能為更多的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