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兒腹瀉切莫輕視
兒科診療 ▎小兒腹瀉切莫輕視,糾正脫水牢記在心!兒童,尤其是嬰幼兒,消化道功能不全,胃酸和消化腺體分泌消化酶較少。同時,因兒童生長發(fā)育快,需要的各種營養(yǎng)素多,而各種營養(yǎng)素都要經(jīng)過胃腸道消化才能吸收,如淀粉類食物要消化為單糖才能吸收,因此消化道負擔重,同時對感染防御能力較差,因而易于發(fā)生腹瀉。
腹瀉診斷標準是:大便次數(shù)>3次/d,同時有性質(zhì)改變,如稀便、黏液便、膿血便等。
一、明確原因
小兒腹瀉的病因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:
感染性腹瀉
1、病毒感染 可引起腹瀉的病毒很多,如輪狀病毒、諾沃克病毒、腸腺病毒、嵌杯狀病毒、星狀病毒、小圓形病毒、??刹《尽⒖滤_奇病毒等,其中以輪狀病毒最為常見。
2、細菌感染 最常見的有致病性大腸桿菌,此外還有空腸彎曲菌、沙門氏菌、梭狀芽孢桿菌等。
致病性大腸桿菌根據(jù)臨床表現(xiàn)分為以下5型:①毒素性大腸桿菌:因細菌毒素影響大便水分吸收,大便為水樣便。②侵襲性大腸桿菌:細菌侵襲腸黏膜,大便為膿血便。③致病性大腸桿菌:主要有幾個大腸桿菌血清型,如O111B4型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,大便為水樣便。④粘附性大腸桿菌:大腸桿菌粘附在腸黏膜上,使腸蠕動異常,為水樣便。⑤出血性大腸桿菌:由大腸桿菌血清型O157H7引起,大便帶血。
3、真菌感染 主要由白色念珠菌引起,常見于長期使用抗生素后所引起的菌群失調(diào)。
4、原蟲感染 主要由隱窩孢子蟲引起,大便帶黏液和血。此外還有藍氏賈第鞭毛蟲感染引起的腹瀉,為水樣便。
5、腸道外感染 呼吸道感染(包括扁桃體炎、支氣管炎、支氣管肺炎等)及中耳炎、泌尿道感染等疾病所導致的發(fā)熱、毒素刺激,使胃腸道功能紊亂,胃腸蠕動加快,也可導致腹瀉。
非感染性腹瀉
1、飲食性腹瀉 以牛奶為主喂養(yǎng)的嬰兒,或喂養(yǎng)不定時和過早、過量增加輔食,或突然改變飲食品種,都可能引起腹瀉。
2、過敏性腹瀉 有些嬰幼兒對某些食物(以魚蝦類最常見)過敏,也可導致腹瀉。
3、某些消化酶缺失 有些患兒由于缺乏某些消化酶,如脂肪酶、雙糖水解酶、乳糖酶等,使這些食物不能消化吸收,也可引起腹瀉。
4、氣候因素影響 過冷或過熱環(huán)境的刺激,也易誘發(fā)腹瀉。
生理性腹瀉
主要見于6個月以前母乳喂養(yǎng)的幼嬰。由于母乳中前列腺素含量較高,因此嬰兒吃奶后腸蠕動較快,使大便次數(shù)較多(每天可達六七次),性質(zhì)較稀軟,但不是水樣便,嬰兒的生長發(fā)育不受影響,稱之為生理性腹瀉,不必使用藥物治療。
二、必要檢查
腹瀉患兒需要做的檢查包括以下幾種:
便常規(guī)檢查
每個腹瀉患兒都要做大便常規(guī)檢查。
白細胞或膿細胞>5個/HP的,多為細菌性腸炎。而有些細菌性腸炎,如毒素性大腸桿菌腸炎,大便中沒有白細胞或只有1~2個白細胞/HP。
大便中有脂肪粒,表示腸蠕動較快,脂肪在腸道內(nèi)沒有完全吸收即排出體外。大便中有脂肪粒多見于腹瀉患兒。
病毒性腹瀉血常規(guī)中白細胞和和中性粒細胞并不升高。而細菌能引起腹瀉的多數(shù)為革蘭氏陰性桿菌,如大腸桿菌、沙門氏菌等,血常規(guī)中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也不升高,因此血常規(guī)對判斷細菌和病毒性腹瀉,沒有幫助。
大便病原檢測
有些細菌性腸炎,通過大便細菌培養(yǎng)可明確病原。輪狀病毒腸炎可通過大便檢測到輪狀病毒的抗原或抗體。
血生化檢測
對中及重度患兒很重要,通過患兒二氧化碳檢測,可了解是否有酸中毒及其程度;通過滲透壓及血鈉,可了解脫水性質(zhì);通過血鉀,可了解是否有低鉀及其程度。
心肌酶檢測
輪狀病毒腸炎并發(fā)心肌炎的很多,因此對疑為輪狀病毒腸炎患兒,需檢測心肌酶。
明確類型
判斷脫水類型也是必不可少環(huán)節(jié):
按病情輕重分類
可分為輕、中、重3型:
1、輕型 大便<10次/d,無明顯脫水,無全身癥狀,精神尚好。
2、中型 大便>10次/d,有嘔吐,但并不頻繁,有發(fā)熱、精神差,有脫水、酸中毒表現(xiàn)。
3、重型 大便>10次/d,嘔吐頻繁,有明顯中毒癥狀,如發(fā)熱或體溫不升,煩躁,精神萎靡,嗜睡,面色蒼白,四肢發(fā)涼,皮膚出現(xiàn)花紋及明顯脫水、酸中毒的表現(xiàn)。
按脫水程度分類
可分為以下3型:
1、輕度脫水 口唇干燥,哭時有淚,皮膚彈性正常,眼眶及前囟稍有凹陷,脫水量占體重值<5%。
2、中度脫水 患兒軟弱無力,口唇干燥,哭時淚少,皮膚彈性差,眼眶及前囟明顯凹陷,尿量減少,脫水量占體重6%~10%。
3、嚴重脫水 精神萎靡,昏睡,口唇干燥,哭時無淚,眼眶及前囟極度凹陷,長時間無尿,皮膚彈性極差,脫水量占體重的>10%。
按水及鈉丟失比例分類
可分為:
1、等滲脫水 占腹瀉患兒大多數(shù),血鈉在130~150 mmol/L,滲透壓在280~320 mOsm/L。
2、低滲脫水 占腹瀉患兒小部分,主要見于原有營養(yǎng)不良患兒或遷延性腹瀉患兒,血鈉<130 mmol/L,滲透壓<280 mOsm/L。
3、高滲脫水 很少見,主要見于腹瀉伴高熱、汗多,或靜脈輸入鈉鹽過多患兒,血鈉>150 mmol/L,滲透壓>320 mOsm/L。
治療方法
小兒腹瀉的治療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:
病因治療
由于病因不易確定,因此治療有困難,對病毒性腸炎,無特效抗病毒藥。對大便白細胞>5個/HP,尤其是同時有紅細胞、巨噬細胞者,多數(shù)為細菌性腸炎,可使用第三代頭孢菌素。真菌性腸炎應停用一切抗菌素,口服抗真菌藥物,如制霉菌素、酮康唑、氟康唑。原蟲性腸炎可選用甲硝唑、吡喹酮。
液體療法
補液原則 腹瀉補液原則可歸納為4個點:①先快后慢:糾正脫水要快,維持階段可慢一些。②先濃后淡:濃淡是指張力高低,糾正脫水用的液體用1/2張,維持階段用1/5張。③糾酸優(yōu)先:由于酸中毒對人體危害大,因此腹瀉補液時,若有酸中毒要先用堿性藥糾正酸中毒。④見尿補鉀:患兒無尿時補鉀,可能造成血鉀突然升高,發(fā)生心跳驟停,必須有尿后才能補鉀。
口服補液 對嘔吐和脫水不嚴重的患兒,可口服世界衛(wèi)生組織(WHO)制定的補液鹽(ORS),配方為:葡萄糖20 g,氯化鈉3.5 g,碳酸氫鈉2.5 g或枸櫞酸鈉2.9 g,氯化鉀1.5 g,加溫開水1 000 mL。ORS液為2/3張,適用于大多數(shù)等滲脫水患兒,且含有葡萄糖、堿性液和鉀鹽。
預防脫水用20~40 mL/kg,輕度脫水用50 mL/kg,中度脫水用50~100 mL/kg,在4~6 h內(nèi)服完。重度脫水需靜脈補液。
靜脈補液 對有中度以上脫水、酸中毒或嘔吐頻繁,不能進食患兒,需靜脈補液。
中度脫水第1天補液總量為120~150 mL/kg,其中糾正脫水用1/2張含鈉液50~100 mL/kg,糾正脫水后,用維持量(1/5張含鈉液)40~50 mL/kg。
重度脫水第1天補液總量為150~200 mL/kg,其中糾正脫水用2/3張含鈉液100~150 mL/kg,后用維持量(1/5張含鈉液)40~50 mL/kg。
根據(jù)酸中毒和低鉀程度使用碳酸氫鈉和氯化鉀。補充鉀鹽,需待患兒有尿后才能進行,且液體中鉀的濃度不能超過0.3%。
重點講解
液體張力計算方法
張力就是滲透壓,等張就是等滲,就是1張。張力決定于溶解在液體中分子的多少,固體沒有張力問題。
體液包括細胞內(nèi)液和細胞外液。體液占體重的百分比,在新生兒為80%,1~6個月為75%,6個月~1歲為70%,1~2歲為65%,2歲~成人為60%。
1毫克分子非電解質(zhì)溶于1 L水中,張力為1毫滲分子(1mOsm/L)。如葡萄糖(C6H12O6)分子量為180,180 mg葡萄糖溶于1 L水中,為1 mOsm/L。在靜脈注射時,由于葡萄糖進入體內(nèi)很快被稀釋、代謝、分解,血糖并不因此而升高,因此葡萄糖靜脈注射時,不算張力。
電解質(zhì)如氯化鈉(NaCl),分子量為58.5,溶解在水中,分解為Na 、Cl-兩個離子,因此1毫克分子NaCl溶解在1 L水中,產(chǎn)生2 mOsm/L,即58.5 mg NaCl溶解在1 L水中產(chǎn)生2 mOsm/L,29.25 mg NaCl溶解在1 L水中產(chǎn)生1 mOsm/L。
正常人體血中主要有Na 、K 、Ca2 、Cl-、HCO3-等離子成分,共有289.3 mOsm/L,因此以280~320 mOsm/L為等張。
葡萄糖等張為180 mg?300 mOsm/L=54 000 mg/L=5.4 g%。NaCl的等張為29.25 mg?300 mOsm/L=8.775g/L=0.877 5 g%,一般簡化為0.9%為等張。同樣原理,KCL分子量為74.5,1.12%為等張;NaHCO3分子量為84,等張為1.26%。